E-mail:sun@17toushi.com
服务热线:+13951786303(孙生)

大展启幕!《故宫三部曲》人工智能艺术大展迎来首批专业观众参观座谈

日期:2025-08-11 浏览: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故宫三部曲》人工智能艺术大展。

2025年8月8日,《故宫三部曲》人工智能艺术大展正式开展。开展当天,展览便迎来了第一批专业观众:

江苏省文联主席、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长章剑华,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一级巡视员刘旭东,江苏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钢,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汪东明,副局长、党组成员陈俊峰,副局长、党组成员顾蕾,南京图书馆原党委书记韩显红、江苏省国画院原常务副院长刘云、江苏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副处长吴顾琛、江苏省工信厅大数据产业处副处长赵峰、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廖鹏、南京博物院原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陆建芳等一行领导四十余人莅临参观。


在第一厅 “变局” 展区,观众们体验了 “AI 复古报纸互动装置”,亲身体验自己的影像化作百年前《东方时报》的 “头条” 。他们驻足于 “紫禁城全景沉浸式空间” 前,激光投影勾勒的中轴线徐徐展开,太和殿的金顶与御花园的亭台在光影中流转。


第二厅 “承载” 聚焦文物南迁与西迁故事。观众们拿起复古电话与 “AI 数字故宫人” 对话,在 “西迁雷达墙” 前,他们触摸路线图上的城市标记,观看屏幕上浮现的文物运输故事。这些字字珠玑里,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比国宝更珍贵的,是‘宁毁身家不毁文物’的担当,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 

投石的互动装置也让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更显鲜活。在 “紫禁城嗅觉档案” 装置前,领导们体验了 AI 复原的 “文物南迁火海场景”,当视觉与燃烧气息交织,仿佛亲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多感官的沉浸,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能触摸到的温度。《富春山居图》AI 共创区,观者提笔补全古画断裂处,AI 瞬间融入黄公望笔法。投石用精心设计的装置与故事展现: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今人笔墨与古人意趣对话,文明才能生生不息。”

参观后,来自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旅厅,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中山陵园管理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开展了经典文学作品转化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主题座谈会。

会上,专家们从AI生成的油画在技术实现和艺术表现上具有双重性展开讨论,投石AI油画大模型通过快速生成多种风格的油画作品,包括新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显著降低了油画创作的时间成本,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精准模仿传统油画的笔触与色彩结构。本次展览在文学经典作品转化的尝试将推动艺术创作边界的拓展,但人类情感与思想表达仍是艺术不可替代的核心。

专家们还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次展览举办的创新尝试做了总结提炼:

1、文字经典:《故宫三部曲》的IP的经典性及其背后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

2、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字经典作品获得更为广泛的表达领域和更有力度的表达深度,因此,文字经典的IP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应被大大强化和提升了。

3、美育思政:在《故宫三部曲》这个语境中,文学之美引领图像之美、物品之美和创意之美,将爱国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内容融为一炉,以美润心,以美培(中国人之)元,并开启崭新的美育空间,可以用“美育”引领后续的“研学”项目。
 

这场展览用 AI 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从蒯祥的匠心到马衡的坚守,从纸质文字到数字影像,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文明传承的内核。观者从这场 “科技 + 历史” 的创新实践中,读懂故宫不仅是一座宫殿,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要以科技为翼,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历史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展览通过 AI 油画、数字人对话、多感官互动等创新形式,让《故宫三部曲》的文字触手可及,目前已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热门打卡地,吸引着各界人士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南京投石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17TOUSHI
地址:南京玄武区蒋王庙4号 玄武骥谷产业园(投石科技楼);
电话:025-85497011 ;  传真:025-85497011     E-mail:sun@17toushi.com QQ:6684175